行业新闻分类
在体育馆声学设计中,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墙面、吊顶或专门的吸声结构上,却忽略了其他看似次要的表面同样对声音传播产生影响。实际上,从观众座椅到内墙饰面,许多日常被视作“非声学构件”的部分,若处理不当,可能成为混响过长或回声问题的源头。
观众座椅是典型例子。空置与满座状态下,吸声性能差异显著。织物软垫座椅具备一定吸声能力,而硬质塑料或金属座椅几乎不吸声,大量反射声由此产生。在设计阶段若未考虑这种动态变化,可能导致实际使用时声环境波动较大,影响语音清晰度或广播效果。

墙面虽常被覆盖吸声材料,但门窗、标识牌、通风口甚至消防设施等嵌入构件,往往采用光滑或硬质材质,形成局部强反射点。这些“声学盲区”容易引发聚焦反射或颤动回声,在大型空间中尤为明显。合理安排这些元素的位置,或在其表面增加微吸声处理,有助于改善整体声场均匀性。

此外,地面也值得留意。虽然体育馆地面多为木地板或塑胶材质,本身吸声有限,但在某些多功能场馆中,临时铺设地毯或活动地板可作为调节手段。而看台下方的空腔结构若未做封闭或吸声处理,也可能成为低频驻波的滋生地。
天花板与结构梁柱之间的间隙、灯具安装槽、空调出风口等细节部位,同样可能积累反射声能。通过在这些区域嵌入多孔吸声材料或采用穿孔板构造,可在不改变整体视觉风格的前提下,提升声学表现。

综上所述,体育馆声学设计不应只关注“显眼”的吸声面,更需系统审视所有可能参与声反射的界面。通过对座椅、墙面附属构件乃至设备开口等细节的统筹考量,才能构建更稳定、舒适的听觉环境,真正实现功能与体验的协调统一。